林女士年輕時在銀行工作,與同事和客戶相處融洽,活躍參與社團,在丈夫過世、孩子出國發展後獨自居住。最近看電影,聽見「你有沒有曾幾何時,覺得孤單、寂寞、覺得冷?」想起自己孤單無依,食不下嚥、輾轉難眠,以前喜歡逛街,找朋友喝下午茶,她也覺得沒意思,懷疑人生的價值。她來診間第一句就問:「這樣正常嗎?」
你有多常感到寂寞(loneliness)呢?喜劇台詞已不再是茶餘飯後的玩笑話。許多國家都發現,人們在各年齡層都面臨寂寞的問題,隨年紀增長、家庭結構改變、社會變遷、遭遇意外和災難也會帶來寂寞。近二十年,與寂寞有關的研究發表量呈指數成長。新冠肺炎流行至今已兩年多,人們為了避免傳染,在維持社交距離時也容易加重寂寞感。即使疫情趨緩,多數人的寂寞感受雖有改善,但美國仍有六分之一的人持續感覺寂寞,加州大學的研究則發現,年長者有四成以上感到寂寞。
孤獨,潛在生活中惡化健康的「痛」
從定義來看,孤獨包含寂寞和社交孤立(social isolation)兩種情況。寂寞是主觀上孤單又沒有歸屬或依靠的負面經驗,像是有些人雖然表面上活躍於人群,但沒有知心信任的朋友,仍會感覺寂寞。社交孤立,則是客觀上與社會脫節、沒有往來的狀態,雖然許多社會孤立的人容易感到寂寞,但仍有些選擇獨自生活或受限於某些原因而獨居的人,未必覺得寂寞。
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,寂寞和社交孤立會惡化健康狀態。這兩種情況都容易造成壓力賀爾蒙失調,使人傾向選擇有礙健康的習慣,像是吸菸、飲酒、不運動、或忽略醫療。從結果來看,還會增加憂鬱、失智、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,並增加二至三成的死亡率,相當於每天吸十五支菸和酒精成癮的危害。相對的,有越多健康問題的族群,更容易感覺寂寞,如果獨居加上寂寞,不利的影響更顯著。
如果從身、心、社會三個面向評估健康,除了身體或心情的痛苦,寂寞和社交孤立可能也算是人際關係的「痛」,這種「痛」會讓人心情低落,並發展成焦慮或憂鬱。人在憂鬱情緒中,容易畫地自限而進入寂寞、孤立的循環,加重病情。過去五年,英國成立了寂寞事務部、美國組成委員會、日本指派部會首長統籌寂寞和社交孤立的議題,各國都希望藉國家政策,改善與寂寞有關的社會問題,促進人們社交的融入,改善群體健康。換句話說,寂寞帶來的影響,不只是個人的困擾,更是全球的挑戰。
從三大面向改善孤獨的負面感受
人際網路和寂寞的感受與健康息息相關,如何維持、改善互動品質,成為近年研究的熱門話題。對於獨居或感覺寂寞的長者,建議可以試著從基本需求、身心活動、人際互動等三種面向,預防並改善寂寞與獨居伴隨的負面感受。
g維護基本需求,可分為生理所需與醫療協助。在獨居的狀態下,最好能了解社區資源,包括里長、議員服務處、社會局、日間照顧中心或長期照顧據點,建立聯繫管道,若發生難以取得物資的狀況時,比較容易獲得協助。定期接受健康檢查,及早發現視力、聽力或其他身體問題,經過診治或使用輔助工具,也能有效改善人際互動的經驗,幫助自己維持獨立自主。如果發現心情不好、吃不下、睡不安穩的問題已持續一段時間,建議就醫尋求醫療協助。
g維持身心活動,則包括體能與心智的活動。依照體能,每天進行三十分鐘感覺到微喘的有氧運動,或偶爾到郊外接觸大自然,可以穩定情緒,有益心智能力。而經常進行略有挑戰的活動或學習新事物,還能預防失智。即便獨自進行,也能試著和親友互相加油,在網路平台或社交軟體,與同好討論、分享進度,彼此鼓勵。
g維繫人際互動,定期聯絡親友,參加社區大學、鄰里活動或從事志願服務,能增加自我價值感。如果曾在人際遭遇困難,可以安排諮商,學習應對技巧,並練習轉念調整矛盾的想法,改善社交能力。如果不便外出,可以改用網路書信、電話、視訊,代替現場互動。除了向外追尋,培養獨處能力(solitude),也可以接觸天地,看春花秋月,觀鳶飛魚躍,感受自己和大自然生命共存的寧靜之美,藉此經驗較深層的平和與安適。
雖然社交是人類的天性和需求,會影響心理和身體健康,但如果在某些情況,必須獨居或感覺寂寞,記得保持與他人的互動、規律運動、安排活動,並學習獨處的能力,讓一個人的生活,可以更怡然自得。
(撰文/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 楊焯翔醫師、黃宗正醫師)